在地质勘探这一关乎国家资源命脉的重要领域,传统地球物理勘查方法长期被“看不清、测不准、探不明”的难题所困扰,就像医生找不准病人病灶,难以对症下药。这使得物探在找矿工作中的助力大打折扣,“‘物探’其实就是‘误探’”的玩笑话也随之而来。然而共产党员杨炳南凭借坚定信念与不懈努力,在这片质疑声中,让 “物探” 重焕光彩,彰显出党员的硬核担当。
杨炳南,身为贵州省地矿局锰矿团队核心成员、贵州地矿局一〇三地质大队物化探勘查院院长,初见面,那双眼睛坚毅有神,透着对地质探索的执着,古铜色面庞写满了户外作业的沧桑,更彰显出党员独有的坚韧。
回想起在牛栏江峡谷地区作业的日子,杨炳南坚毅的目光中也夹杂着些许复杂的情绪,似在回味那段刻骨铭心的艰苦时光。“那里平均高差达2000米,荆棘丛生,皮肤被刮破是常事”,他眉头微皱,语气中满是无奈,“记得在大山密林深处布设400 米×400米的大线圈时,汗水湿透衣衫,被划破的伤口像火在烧,火辣辣的痛感直往心里钻,心中忿闷与委屈,别提有多难受了!”但身为党员,他深知不能退缩,越是艰难,破局决心越坚定,“党员就得在困难前带头,我不能辜负身上这份责任。”杨炳南语气坚定,眼神中透着无畏。
2014年,他毅然选择继续深造学习。在团队领衔人周琦研究员的引荐下,师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胡祥云教授,以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床地球物理找矿预测模型为研究重点,开启地质科技创新之路。求学期间,他时刻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主动向各方取经,不放过任何提升机会。休息时间全被他用来钻研,不停地描画、测算、调试……熬更守夜是家常便饭。那一个个灯火通明的夜晚,仿佛是他身为党员在科研道路上默默奉献、发光发热的见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团队成功研发“锰矿地球物理技术组合”,给团队开展智能找矿增添了一双科技的翅膀——为黔东地区世界级隐伏超大型锰矿床的发现提供了关键地球物理依据。他们创建的三维模型,实现了隐伏地下千余米锰矿的“透视化”,仿佛给地球做了一次精准的“CT”。
“深部地球物理技术组合”不仅在黔东地区大放异彩,还推广到重庆秀山锰矿、遵义锰矿的找矿实践中。针对黔东地区复杂地质构造研发的“大塘坡式”锰矿床预测模型,助力团队转化应用锰矿勘查技术体系思路,发挥了“千里眼”和“侦察兵”的先导作用,发现了世界级隐伏锰矿床,实现了锰矿找矿的重大突破。
“找到盲矿体的那一刻,成功的喜悦瞬间抵消了炎炎夏日的炙烤和荒山野岭的困苦”,杨炳南平静又带着些许回味地轻声说道,仿佛那些年的艰难困苦此刻都化作了宝贵的财富。
凭借着这些成绩,杨炳南先后入选贵州省千层次人才、贵州省先进工作者,以及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地质找矿方向)青年科技人才。
如今,他可以自豪地说:“物探”工作不是“误探”!
在事迹报告会上,他慷慨激昂地说:“这一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可以自信地举起右手,面向党旗庄严宣誓,兑现对党和人民的铮铮誓言。我没有辜负组织的期望!”
杨炳南始终牢记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彻底打破了人们对物探的刻板印象,让物探成为了找矿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为BET365中文平台找矿事业开辟了新的道路。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同行者的路,激励更多党员在岗位上为党和国家事业拼搏,展现出新时代党员的风采与力量。
一审:叶章青
二审:周丽娜
三审:詹海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信息
- 杨炳南:党员担当,让“物探”告别“误探” 2025-02-25
- 贵州地矿111队当选首届贵州省地质学会地质灾害与生态修复专委会副主任单位 2025-02-25
- 贵州地矿102队离退休党支部开展缅怀英烈纪念活动 2025-02-24
- 贵州地矿114队召开院士工作站及顶尖专家团队学术交流会 2025-02-21
- 地矿集团召开酒驾醉驾专题警示教育大会 2025-02-19